演出海报
(资料图)
5日晚,由扬州扬剧研究所主演的大型古装扬剧《郑板桥》在江苏大剧院首演,赢得专家和戏迷们的好评和赞誉。扬剧,是在扬州土生土长的传统戏曲,在600多年的传承历史中,涌现出很多杰出演员和优秀剧目。在扬州吾城记城市记忆馆中,收藏的很多史料,都是和扬剧艺术有关的。
邗江文史资料稿
大篇幅记载扬剧奠基人
扬剧发展史上有很多重要人物,对扬剧产生过重要的影响。在邗江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在1986年12月发行的“邗江文史资料稿”中,就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《扬剧奠基人之一——潘喜云》。这篇稿件由刘一飞口述、陆声洪整理。
在这篇稿件中,开头就写道:“潘喜云是维扬大班(大开口)和维扬文戏(小开口)合并成维扬戏(即扬剧)的主要倡导者与积极推行者。艺术上有很高造诣,素有‘苏北麒麟童’之美称。他大度豁达、敬才、爱才、惜才、育才、让才,终生致力于扬剧的创建、巩固、革新与发展工作,作出了卓越贡献。”
这篇文章介绍,潘喜云原名潘文禧,1900年出生于邵伯湖畔,兄弟姐妹九人,他为长兄。潘喜云出生于香火世家,一家老小依赖父亲潘正玉唱香火戏为生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潘喜云虽然目不识丁,但是聪慧过人,香火调一学就会,加上嗓音清脆洪亮,就拜在著名香火戏演员郑朝恒门下。
1920年,20岁的潘喜云就凑起了戏班子,唱进了上海滩。和他一样,很多扬州大开口名角汇集上海,形成维扬大班,盛极一时。10年后,又一批扬州演员进入上海,他们在花鼓戏的基础上,吸取扬州清曲的营养,形成了小开口,又称维扬文戏。开始双方有些矛盾对立,潘喜云十分痛心,他挺身而出,让双方联合起来,统称“维扬戏”,并成立了维扬戏协会,他也被公推为协会负责人。此后,在潘喜云的带领下,维扬戏红遍了上海滩,不仅在艺术上屡创新剧,更为抗美援朝义演。潘喜云的名字,在上海戏剧界可谓“响当当”。1965年,潘喜云患病去世,弥留之际,还在关心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扬剧事业。
这本“邗江文史资料稿”现在已经不多见,记载了潘喜云为扬剧奋斗的一生,因而显得弥足珍贵。
扬剧传统剧目
扬剧传统剧目
《皮五辣子》还有扬剧版
《郑板桥》是一部新创戏。每个剧种的发展,都需要源源不断创作新剧,有些剧演着演着就成了经典。吾城记还收藏有一份1962年的《扬剧传统剧目》,上面记载着一些扬剧经典剧目的剧情。
翻开这张剧目单,可以看到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。在扬州,提及《皮五辣子》,肯定会让人想起扬州评话。其实扬剧也有《皮五辣子》,而且还特别注明,得到了扬州评话演员余又春的帮助。
在这张剧目单中,还有《方卿羞姑》《杀嫂斗庆》,这又和扬州弹词《珍珠塔》、扬州评话《武松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可见扬州的本土艺术之间,一直都是相互渗透关联着的。
当然,剧目单中还有一些纯粹的扬剧剧目,如《王樵楼磨豆腐》《三戏白牡丹》《吴汉杀妻》等。可以看出,在那个年代,扬剧的剧目多以神话以及历史为主要题材,现代剧的题材比较少。
邗江文史资料稿
海报、剧本……
扬剧史料收藏丰富
吾城记收藏有很多和扬剧有关的史料。比如一张尺幅较大的宣传海报,那是江苏省扬剧团的演出海报,上面写着演出剧目:《鬼火209号》《恩仇记》《白蛇传》等,下面的演出阵容可谓豪华,有高秀英、华素琴、林玉兰、任桂香等,这些演员都是名噪一时的扬剧名角。
吾城记中的扬剧剧本也很多,不少都是手写的,这些剧本包括《百岁挂帅》《花轿错》《孟姜女》等,每一个剧本都代表着当年一台精彩的扬剧演出。
通讯员 陈坚 记者 王鑫
Copyright @ 2015-2022 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