韦明铧:运河的交响

来源:扬州日报-扬州网 发布日期:2023-08-28 17:29:26

韦明铧


(资料图)

运河不仅是南北经济交流的命脉,也是南北艺术融汇的舞台。因为江河的水运性质,产生了[马头调][倒扳桨][满江红]等具有鲜明水运印记的明清俗曲,而南北民歌借江河而流传和融合,从而形成新的音乐形态。

北京的[京舵子]传至扬州,至少在清乾隆前。李斗《扬州画舫录》说:“[京舵子][起字调][马头调][南京调]之类,传自四方。”[京舵子]亦称[舵子歌],董伟业《扬州竹枝词》云:“清客丝弦舵子歌,粉屏门后玉人多。”[京舵子]之名,按其字义,就是源自京师的船歌。扬州与北京的距离,因为运河而大大缩短。在曹雪芹笔下,娇弱的林黛玉丧母之后,是从扬州登舟,沿运河北上,投靠外婆贾母的。

天津的[天津调]稍晚传到扬州。历史上的扬州与天津有许多相似之处。清人张船山在《咏怀旧游十首(天津)》中说:“十里鱼盐新泽国,二分烟月小扬州。”把天津比作“小扬州”,“小扬州”因此成为天津的雅称。两地风气如此近似,扬州人接受[天津调]是很自然的。

山东的[侉侉调][武城调][北方补缸]也沿着运河南传扬州。

[侉侉调]在扬州传唱甚广,是清代《卖油郎》曲目的主要曲调。[侉侉调]最初以[卖油郎]之名行世。同治年间江苏巡抚丁日昌查禁所谓“小本淫词唱片目”,在开列的曲目中有[卖油郎]之名。[侉侉调]名称中刺眼的字是“侉”。这样一首极富江南韵味的曲牌,为什么叫[侉侉调]呢?因为扬州方言中有“侉子”一词。朱自清《我是扬州人》一文写道:“其实扬州人在本地也有他们的骄傲的。他们称徐州以北的人为侉子,那些人说的是侉话。”[侉侉调]意为北方传来的曲调。

[武城调]中的武城,今属德州,位于鲁西北平原,在京杭大运河东岸。在历史上,武城属于东昌府临清州,与扬州关系密切,商贾交往频繁,扬州今有武城巷。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写季苇萧“今日在五城巷引行公店隔壁尤家招亲”,书中的五城巷即今武城巷。

江苏各地的曲调如[满江红][南京调][剪靛花][滩簧调][扬子调][上河调][下河调][江南梳妆台]传至扬州的情况,各不相同。

[满江红]亦称[淮红]或[淮调],来自淮河流域,沿运河传至扬州。清代《邗江竹枝词》云:“琵琶弦子弹时调,淮调京腔唱得柔。”胡适曾经注意扬州小曲[满江红],写了一篇《扬州的小曲》,指出《风月梦》全书写扬州小曲演唱共十五处,涉及曲牌十支,即[满江红][叠落板][软平调][劈破玉][剪剪花][叹五更][南京调][离京调][吉祥草]及[二黄调]。

[南京调]得名于南京,一说即[南调]。如果[南京调]就是[南调],它也就是有名的明清俗曲[寄生草]。[南京调]在上海也有流传,袁祖志《海上竹枝词》云:“檀郎偏爱南京调,一曲终时一饼投。”

[剪靛花]因在下河渔船传唱,故名[网调]。苏门《续扬州竹枝词》云:“但借闲游寻夜乐,声声网调唱吾乡。”[剪靛花]是扬剧使用最多的曲牌之一,在清代也写作[剪剪花]。

[滩簧调]传到扬州的时间也在乾隆时期。那时扬州瘦西湖上有一种歌船,船上有各种表演,其中也演唱[滩簧调]。扬州府泰州人赧生居士编有《红楼梦滩簧》,共四本,四十出,排场之宏大,语言之晓畅,在滩簧历史上绝无仅有。

[上河调][下河调]都来自苏北里下河。里下河,扬州人常说成“下河”。[下河调]无疑来自里下河,扬州人虽然认为[下河调]土气,对此也有偏嗜。晚清扬州小东门聚盛堂书坊刻印过许多唱本,都标明是[下河调]。

京杭大运河的南端,也把各种音乐传播到扬州。苏州昆山腔在明万历年间传到扬州,扬州成为昆曲第二故乡。浙江余姚腔也在明代传到扬州,扬州清曲还有一种[江南梳妆台],成为扬州清曲的常用曲调。

运河,就这样在承载货运的同时,成就了南北音乐的交响。

作者简介:

一级作家,扬州市政府表彰的当代文化名人,扬州市名师工作室导师。出版著作七十种。获得国家图书奖、华东图书奖、华东田汉戏剧理论奖、中国曲艺最高奖——牡丹理论奖。

关键词:
x 广告
设施 移动
x 广告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 关于我们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