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人好报 好记者 一直在路上 环球观天下

来源:扬州日报-扬州网 发布日期:2023-06-26 10:24:18

■ 胡琳珍

胡俭与胡迪来我家探访,让我倍感亲切,三代报人,以这种方式相聚,乐!

1982年10月,从扬师院中文系毕业8个月后的我,来到报社,与十几位同仁一起筹备扬州报复刊。从此,钟爱新闻事业,便成为我毫不吝惜倾注心血的不二选择。从四开小报至对开大报,我在编辑部主任岗位上供职时间最长,习惯在报纸上隐名埋姓,甘为他人作嫁衣。几十年来,自己采写的稿件也只署上古月或吴铭(如今的孤帆)笔名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如今,面对胡俭与胡迪,实名走上前台,有点不自在。不过,充满活力的“后浪”将我这“前浪”连同真名实姓一起冲上沙滩,交谈之中,屡屡感受着“后浪”创新攀高的快意,岂不乐哉!

我们聊得较多的话题是复刊40年来日报的好人报道。在报业集团资料室,轻轻翻阅泛黄的四开小报,犹如穿越时空,与阔别多年的老记者、老作者、老读者隔空相望。

40年来,各个版面上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好人好故事的报道,总是层出不穷,总是占据重要位置。好人的内涵不断扩大,覆盖着各行各业各个领域。

40年来,好记者一直行走于发现并赞美好人的路上。一代代好记者记录时代进程的同时,不断挖掘好人好故事素材。

在红马甲广场,我第一次与红马甲义工队队长王培华面对面。这支积极参与文明创建的生力军,我早有耳闻。培华对日报多年来不离不弃的跟踪报道十分感激,她不止一次对胡俭说,“我们能获得众多荣誉,离不开你们的宣传报道”。

好人精神支撑起“好地方”精神脊梁,好记者们迈开双腿,用一双发现美挖掘美的眼睛,满腔热情地敲键盘,让日报闪烁着持久不衰的光芒……好人、好报、好记者一直在路上。

这条路我走定了

■ 胡俭

我和“90后”记者胡迪,拜访《扬州日报》资深老报人胡琳珍,约好下午三点见面,她早在小区传达室守候。胡迪捧着花来,胡老师开心地揽入怀中。“三代报人都姓胡,有缘分啊!”大家都笑了。

胡老师2003年退休那年,我进报社工作,见面不多。在《扬州新闻阅评》上,时常看到署名“孤帆”的人,点评记者的新闻报道,才知道她是参与《扬州日报》复刊的老前辈。

“复刊40年的扬州日报,是我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。”胡老师此言不虚,她在编辑岗位上干了20年,退休后仍长期从事新闻阅评与审读工作。

见贤思齐的正能量,需要身边的“好人”来激发;从善如流的实际行动,需要榜样的“好故事”来引领。回顾自己20年的新闻从业经历,我努力讲好三个故事:一是讲好“百姓故事”,借力央视打造“扬州好人”城市名片;二是讲好“中国故事”,“打工局长”报道获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;三是讲好“记者故事”,在全国新闻战线第三届“好记者讲好故事”活动中获“最佳选手奖”。

当年,在接受央视《新闻联播》栏目和《人民日报》采访时,我这样阐释了自己“好故事”的追求:用好故事写好人,帮助需要帮助的人,做人民群众喜欢的“故事大王”。

2016年中国记者节当晚,央视播放了我的演讲:“为老百姓当记者,为困难者做义工,这条路,不管有多苦、有多累、有多难,我走定了!”

做“永远在路上”的记者

■ 胡迪

作为新记者,有幸与老记者胡俭一起拜访了老报人胡琳珍老师。我们三代新闻人交流回忆了《扬州日报》复刊四十年来报道的好人好事,发现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,但是好人好事的报道一直层出不穷。

初中男生路遇醉汉骚扰母女挺身而出、5名少年上演“教科书”式救火、9岁女孩为救爸爸抽取自己外周血干细胞、除夕夜红帽少年为消防车指路……作为教育条口的记者,我对近几年扬州涌现出的新时代好少年并不陌生。他们见义勇为、助人为乐、知恩图报,《扬州日报》也将他们闪闪发光的事迹报道了出来。

“好人好报好记者一直在路上!”在红马甲广场活动室,胡琳珍老师拿起自己的散文随笔集《在路上》,在扉页上写下这句话,赠与我和胡俭。

看着胡琳珍老师的赠言,我心内默默给自己鼓劲,一定学习老报人的工作态度与初心,做一名“永远在路上”的记者!

关键词:
x 广告
设施 移动
x 广告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 关于我们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