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一读扬州民谣 细品古今端午习俗之变 焦点速递

来源:扬州晚报-扬州网 发布日期:2023-06-23 09:07:05

端午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,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过去的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?和现在相比,有什么不同?流传于扬州地区的几首端午民谣,或可看出其中的变化。

“五月五,是端阳。门插艾,香满堂。吃粽子,撒白糖,龙舟下水喜洋洋。”

这是扬州民间流传的一首民谣,其中包含了挂艾草、吃粽子、划龙舟等要素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五月五,是端阳,门上插艾香满堂。额头上,写个王,又吃粽子又蘸糖。”

这首民谣中又多了一个“老虎”元素。扬州人在端午这一天喜欢给孩子穿带虎头的肚兜、鞋子、帽子、手链等服饰和配饰。因为人们认为虎是孩子的保护神,老虎能够吓跑蛇、蝎子、蜈蚣、蛤蟆、壁虎这“五毒”。在衣服和配饰上加上老虎的图案,可以保护孩子夏天不受各种毒虫的危害。

这两首民谣都提到了“糖”。过去社会生产能力低下,白糖价高,普通人家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吃,“又吃粽子又蘸糖”已是一种难得的享受。而在今天,出于对糖尿病的防范,很多扬州人都自觉控制糖的摄入。

“粽子香,香厨房。艾叶香,香满堂。桃枝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麦儿黄。这儿端阳,那儿端阳,处处都端阳。”

现在扬州人过端午时,会在门上插上艾草和菖蒲,“以艾为虎,以蒲为剑”,驱邪避晦。这首民谣中,提到端午时节,人们还会在大门上插桃枝。民间有桃树能“辟邪驱鬼”的说法,过去人们会用桃木给孩子做摇篮、床等用品。

除了艾草、菖蒲和桃枝,在端午时节,古人还会在门上插石榴枝,并剪下石榴花、蜀葵花、栀子花、木槿花等插在花瓶里,把端午节打扮得更精致。而今天在门上插艾草和菖蒲,相对简化了许多。

老家在槐泗镇的熊先生今年73岁。他告诉记者,过去农村端午节有一项重要活动:用煮粽子的水泡脚。据说这样泡过以后,在农田里干活时,脚就不会受毒邪侵害。现在,随着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,人们不再需要长时间光脚在农田里劳作了,用煮粽子的水泡脚的习俗已经被遗忘。

关于“出门一望麦儿黄”这句,记者特地请教了江都区种粮大户刘先生。他告诉记者,现在麦子在端午前半个月就收割了,民间有“麦到芒种青都割”的说法。到了夏至时分,水稻插秧就应该全部结束,田里不应该看到“麦儿黄”的画面。当然,这其中或许有粮食品种改良的因素。

“未吃端午粽,寒衣不可送;吃了端午粽,还要冻三冻。”

第四首民谣中描绘的场景,和我们今天的体验有较大的差别。现在端午节时,天气已经比较热了,和民谣一对比,或许可以看出来古今气候的变化。 记者 刘旺

关键词:
x 广告
设施 移动
x 广告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 关于我们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