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扬州日报》“铁粉”高惠年:几封编辑部来信信封已珍藏了30多年_当前速讯

来源:扬州晚报-扬州网 发布日期:2023-06-08 11:19:47

报社编印的《通讯之友》


(资料图片)

“在众多新闻单位寄给我的信件中,有几封《扬州日报》编辑部的旧信封,我两次搬家都没有舍得将它丢弃……”21年前,高惠年曾写过一篇《多彩的旧信封》的文章,讲述上世纪八十年代《扬州日报》编辑与他书信往来的故事。

家住邗江区瓜洲镇85岁的高惠年,原来在瓜洲供销社工作,从小爱好诗词的他,在复刊后的《扬州日报》引领下,一步步成长为“铁杆”通讯员。高惠年一直保存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《扬州日报》编辑寄给他的信件、信封,它们见证了党报复刊初期勤俭办报的精神,饱含了党报与通讯员的深厚情感。

高惠年珍藏的旧信封

诗词爱好者当起通讯员

报道瓜洲时代新面貌

“我原来投稿主要是诗词,《扬州市报》复刊后,才开始写新闻,一直写到73岁。”高惠年说。

高惠年虽然只有小学文化,但他爱好创作诗词。1956年,18岁的高惠年进入瓜洲供销社工作,那一年,《扬州市报》创刊,他投稿并发表了几首诗词,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,被调到镇广播放大站自办节目,3年后,他主动要求回到供销社。

高惠年一直收藏着1985年、1986年两本《通讯员证》,分别是扬州市报社、扬州日报社颁发,里面的《通讯员守则》写着“实事求是,尊重事实,发稿前认真核实,严禁弄虚作假。”

“1983年《扬州市报》复刊,供销社有报纸,我看到后,就将自己看到的新闻故事写出来,寄到报社。”高惠年说,他写得最多的是供销社的新人新事、瓜洲的人文历史、时代新面貌等,有“豆腐块”,也有“大块头”文章。

最有趣的是,高惠年曾写过一篇镇供销社用货郎担送货下乡的新闻,在《扬州日报》发表后,县供销社专门跟他打招呼:“以后发表这些新闻,希望预先通一下气。”

编辑与通讯员书信往来

旧信封背后故事多多

“《扬州市报》复刊初期,培养了各行各业的通讯员,党报与通讯员之间一般通过信件往来,如今看来依然令我感动。”高惠年说。

高惠年一直珍藏着当年的《扬州市报》《扬州日报》信封,记者看到,这些信封有在“扬州市广陵区计划经济委员会”上加盖扬州市报社印章的,有在旧信封上贴白纸写地址的……高惠年表示,这些大小不一、纸质粗糙的旧信封,映射出报社当年勤俭办报的精神。

高惠年保存了几张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《扬州日报》内部发行的《通讯之友》,这是党报与通讯员之间交流的平台,以信件形式寄给通讯员。1988年9月30日的《通讯之友》头条,发表的是《“上帝”评头论足——关于报纸的民意调查》,对读者反映的问题予以刊出,高惠年说:“这反映出报社当年倾听群众意见,锐意改革的精神。”

“报社经常邮寄报道提示给通讯员,我保存的1985年7月的《当前经济报道要点》,既是提示,也是主动约稿。”高惠年介绍,编辑常常就一篇稿件写信给通讯员,如1984年8月16日,编辑胡志海就写了一封信给他,是关于《历史悠久的古渡——瓜洲镇》需要补充发展成就,还提醒用规范字。

高惠年补充后不久,《历史悠久的古渡——瓜洲镇》在新开栏目《小镇春秋》头条发表。后来,高惠年根据编辑的指导,又写了《久负盛名的瓜洲“三铁”》等报道。

“我至今依然记得在广陵路上的老报社,只有几间平房,张涤先前辈与我面对面交谈的情景。”高惠年感慨地说,《扬州日报》一直是他的良师益友,如今虽然年龄大了,视力不太好,但他坚持用老花镜加放大镜每天读报,希望《扬州日报》蒸蒸日上。

记者 刘峰生 文/图

关键词:
x 广告
设施 移动
x 广告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 关于我们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